冰心曾用诗意的语言写道:它不像脱缰野马般狂放,却似随风起舞的沙粒,从撒哈拉启程,与蒲公英擦肩而过,在内蒙古草原策马奔腾,最终在故宫化作人间一粒微尘。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历史的流转与沉淀。
作为六百年历史的见证者,紫禁城承载着无数尘封的往事。有些故事通过文人墨客的笔触流传至今,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;更多的秘密则随着消逝的岁月,深埋在宫墙之下的尘土中,或沉入幽深的古井,永远湮没在时光长河里。
在封建王朝时期,太和殿的龙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,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。为了登上这个宝座,多少人机关算尽,甚至不惜踏着累累白骨向上攀爬。可以说,这把龙椅沾染了太多鲜血与阴谋。
然而在当代,有位可以名正言顺坐上龙椅的人却始终拒绝尝试。他就是故宫龙椅的修复者——朱家溍先生。这背后究竟有何缘由?让我们走近这位文物大师的传奇人生。
【与文物结缘的世家子弟】
展开剩余77%1914年,朱家溍出生于北京一个显赫的学术世家。作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第25代孙,他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。其父朱文均是中国首批公费留学生,曾负笈牛津大学研习经济学,归国后历任财政部要职,后潜心金石研究,成为一代大家。
朱家藏书之丰令人叹为观止,四壁图书间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古籍碑帖。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朱家溍自然耳濡目染,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中学时期,他不仅要完成课业,还需研读经史子集,通览《资治通鉴》。这些深厚的积淀为他日后成为文物大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43年,重庆举办的故宫古画展成为朱家溍人生的转折点。担任临时工作人员的他,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艺术瑰宝。那些熟悉的笔墨让他想起家中的珍藏,却又带着全新的震撼,仿佛穿越时空,回到了笙箫悠扬、流萤点灯的古代。这成为他与文物结缘的重要契机。
抗战胜利后,朱家溍回到北京,正式加入故宫博物院。漫步在红墙金瓦之间,与千年文物对话,他感到无比愉悦。面对浩瀚的文物宝库,他意识到需要用毕生精力去研究和守护这些文化瑰宝。
【龙椅修复者的坚守】
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,朱家溍很快成为文物保护的领军人物。20世纪60年代,太和殿修缮工程启动,最大的难题是龙椅早已不知所踪。原来袁世凯称帝时,将原版龙椅弃置,换上了西式座椅。关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,真相已难考证。
朱家溍通过一张1900年的老照片,历经艰辛终于在库房角落找到了残破不堪的龙椅。1959年,他领受重任,组建专业团队开始修复工作。从选材到工艺都精益求精,历时934天终于让龙椅重现昔日辉煌。
尽管有机会,朱家溍却从未坐过这把龙椅。问及原因,他只说不敢。对他而言,文物承载着历史的重量,敬畏文物就是敬畏历史。这种谦卑的态度,正是大师风范的体现。
【博学多才的国宝级学者】
2003年,90岁高龄的朱家溍与世长辞。他一生著作等身,在文物鉴定、戏曲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。早年在海关工作时,他就慧眼识珠,截留了商代大铙等国宝。晚年仍笔耕不辍,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热情。
除了文物研究,朱家溍还是著名的戏曲专家,曾担任梅兰芳的艺术顾问。在杨小楼诞辰纪念活动上,他的精彩演出赢得满堂喝彩。他将毕生收藏的珍贵字画、古籍都捐献国家,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仰。
朱家溍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守护者。他不仅是文物专家,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,其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